智慧殡葬的发展已不止于服务流程的优化和体验的升级,如今正积极向公益帮扶、跨境服务以及行业监管革新等多元领域延伸。通过科技手段,殡葬行业在助力弱势群体、服务海外群体以及规范行业秩序等方面展现出全新的活力,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智慧公益体系,为特殊群体撑起 “暖心伞”
针对困难群众、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殡葬服务难题,多地借助智慧化手段构建起全方位的公益帮扶体系。2024 年,湖南省民政厅推出 “阳光殡葬公益帮扶平台”,通过整合民政、残联、社区等多部门数据,自动识别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等符合公益殡葬帮扶条件的群体。系统会主动向这些群体推送免费遗体接运、火化等服务信息,家属无需申请即可享受相应优惠,实现 “政策找人”。
平台还设立了 “爱心捐赠” 模块,社会各界可在线捐赠资金或丧葬用品,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捐赠资金流向和物品分配的全程可追溯。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为 1.2 万名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殡葬服务,募集爱心物资价值超 500 万元,让特殊群体在人生最后一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云南省昆明市,“流浪人员智慧殡葬管理系统” 于 2023 年投入使用。系统与公安部门的人脸识别系统对接,当发现无名遗体或流浪乞讨人员离世时,能快速核实身份信息。对于无法确认身份的,系统会自动生成包含遗体特征、发现地点等信息的电子寻亲公告,通过政务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扩散。同时,系统为流浪人员建立电子骨灰档案,记录骨灰寄存位置等信息,方便家属日后查询认领。两年来,该系统已帮助 300 余名流浪人员找到亲属,让他们得以 “落叶归根”。
跨境殡葬服务,架起海外华人 “归乡桥”
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增多,跨境殡葬服务需求日益凸显,智慧殡葬在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 年,福建省厦门市搭建 “侨乡智慧殡葬跨境服务平台”,与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华人社团、殡葬机构建立数据联通。海外华人可通过平台在线预约国内的遗体(骨灰)运回、墓地选购、殡葬仪式策划等服务,平台提供多语言服务和跨境支付功能,解决了语言不通、流程不熟等问题。
平台还利用 3D 建模技术还原国内各大公墓的环境,海外家属通过 VR 设备就能 “实地考察” 墓地情况,远程确定安葬位置。此外,平台与国际物流企业合作,开发了遗体(骨灰)跨境运输的智能跟踪系统,家属可实时查看运输进度和所处位置,让跨国殡葬服务更加安心。上线一年,该平台已服务海外华人 800 余人次,业务范围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10 多个国家。
在浙江省温州市,“海外华人数字纪念堂” 成为连接海内外亲情的新纽带。纪念堂收录了海外华人先辈的生平事迹、家族历史等信息,海外家属可通过人脸识别登录,在线为先辈敬献虚拟鲜花、撰写纪念文章。堂内设置的 “跨国视频祭扫” 功能,让海外家属能与国内亲属同步参与祭扫仪式,跨越时空共同缅怀先辈。目前,纪念堂已收录 5000 余位海外华人先辈的资料,成为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
监管技术革新,筑牢行业规范 “防火墙”
为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各地运用智慧技术加强行业监管,实现从 “事后查处” 向 “事前预防” 转变。2024 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民政局开发 “殡葬服务智能监管平台”,对全市殡葬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平台通过分析殡葬机构的交易数据,一旦发现价格异常波动、强制消费等违规行为,会自动发出预警,监管部门可及时介入调查。
平台还设立了 “红黑榜” 模块,公示殡葬机构的信用评价结果,群众可查看机构的投诉处理情况、服务满意度等信息,为选择殡葬服务提供参考。实施以来,北京市殡葬服务投诉量同比下降 40%,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江苏省苏州市则在 2023 年推出 “殡葬用品质量追溯系统”,对骨灰盒、寿衣等殡葬用品实行 “一物一码” 管理。消费者扫码可查看产品的生产厂家、材质成分、质量检测报告等信息,杜绝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问题。系统与市场监管部门的质量抽检数据联动,一旦某批次产品检测不合格,会立即锁定相关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醒已购买的消费者退换货。该系统上线后,殡葬用品质量投诉量下降 55%,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智慧殡葬在公益帮扶、跨境服务和监管革新等领域的探索,不仅拓展了行业的服务边界,更体现了科技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殡葬有望在更多新领域实现突破,为殡葬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与善待。
Host List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