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殡葬行业新闻

智慧殡葬拓展多元场景,绿色与人文创新成行业新亮点​

添加时间:2025-07-27 14:59:50

在智慧殡葬的发展浪潮中,行业正从基础服务数字化向多元场景创新延伸。如今,绿色殡葬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人文纪念方式的智能化升级,以及针对老龄化社会的殡葬服务优化,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新引擎,为群众带来更具温度与可持续性的 “身后事” 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绿色殡葬,推动生态安葬普及

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智慧技术正成为推广绿色殡葬的重要助力。江苏省南京市在 2024 年推出 “智慧生态安葬管理系统”,通过卫星定位、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对全市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安葬区域进行精细化管理。家属通过系统可实时查看安葬区域的植被生长状态、养护记录,还能在线预约纪念祭扫时段,系统会根据预约人数智能调度接驳车辆和服务人员,避免集中祭扫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该系统还建立了 “生态安葬积分体系”,选择生态安葬的市民可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抵扣后续祭扫服务费用或兑换纪念树苗认养权。上线半年来,南京生态安葬预约量同比增长 42%,树葬区域成活率提升至 95%,真正实现了 “入土为安” 向 “入景为安” 的转变。

在山东省青岛市,智慧海葬服务平台于 2023 年投入使用,通过 VR 技术还原海葬仪式流程,让家属提前了解全过程;借助北斗定位系统记录骨灰撒放的精确经纬度,生成专属电子纪念证书,家属可通过平台随时查看经纬度对应的海域环境数据和纪念日期提醒。平台还联动海洋环保部门,定期发布海葬区域的海洋生态监测报告,消除群众对海葬污染环境的顾虑,全年海葬预约量突破 3000 单,创历史新高。

智能化纪念方式,让缅怀更具人文温度

突破传统祭扫的时空限制,智能化纪念场景正为家属提供更富情感的缅怀渠道。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打造的 “数字生命纪念馆” 于 2024 年正式上线,家属可上传逝者生前照片、视频、语音片段等素材,系统通过 AI 技术生成三维虚拟形象,还原逝者的声音和神态。家属通过 VR 设备进入纪念馆,能与虚拟形象进行简单互动,如观看逝者生前喜欢的影片、“聆听” 生前录制的故事,让纪念从静态的墓碑祭扫升级为动态的情感联结。

馆内还设有 “家族记忆树” 功能,不同亲属可在线添加对逝者的回忆文字,共同编织家族历史脉络,目前已有超过 5000 个家庭创建专属纪念馆,累计存储数字纪念资料超 20 万份。

四川省成都市推出的 “云端集体公祭” 平台,则在 2024 年清明节期间引发关注。平台整合了全市无人祭扫的烈士墓、公益墓信息,市民可通过人脸识别登录平台,随机认领 “代祭扫” 任务,系统会匹配附近的志愿者前往现场献花、擦拭墓碑,并通过直播镜头实时反馈祭扫过程。对于认领次数超过 3 次的市民,平台会生成 “公益纪念勋章”,这种 “陌生人的缅怀” 模式既解决了无人祭扫的遗憾,又传递了社会温情,清明节期间参与人次突破 10 万。

应对老龄化需求,智慧服务向全周期延伸

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殡葬服务新需求,多地通过智慧化手段将服务向前端预防、中端照护延伸。浙江省杭州市在 2023 年推出 “银发殡葬预备服务系统”,老年人可提前在系统中录入殡葬服务偏好、财产处置意愿、遗体捐献意向等信息,生成加密电子遗嘱,授权指定亲属在需要时解密查看。系统还会定期提醒老年人更新信息,并联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生前契约咨询、预付费托管等服务,目前已有 8 万余名老年人完成信息登记。

智慧殡葬的多元创新,正让 “死亡” 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更具包容性与前瞻性。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到人文纪念的情感延续,再到老龄化社会的服务升级,科技不仅提升了殡葬服务的效率,更重塑了人们对生命终结的认知 —— 让告别更体面,让缅怀更长久,让生命的最后一公里充满尊重与温度。未来,随着 AI、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智慧殡葬或将开辟出更广阔的人文关怀空间。

 


来源: